《流浪地球》中的重型运载车,都继承了哪些苏联血统?

白熊骑士

0 发布时间:2019-02-22 15:46:05
# 游戏科学 #

张扬粗放的苏联式暴力美学,在末世求生的科幻电影中找到了新归宿。

“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句《流浪地球》中的植入式公益广告随着电影票房口碑的双重爆炸迅速占领了我们的朋友圈,甚至罕见地被各地交警直接做成宣传标语出现在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足见本片的火热程度。


关于《流浪地球》的解读和品析在网上早已铺天盖地,我作为一个理工小军宅兼业余科幻爱好者在激动之余,也想好好写篇文章来夸夸这部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之作。无奈才疏学浅,绞尽脑汁也无法达到各位大神们的思想深度。只能在一遍遍念叨“道路千万条”“行车不规范”中期待《流浪地球2》的早日降临……

等等,行车不规范……行车……车!

要不我们就来聊聊车吧。聊一聊在电影中驰骋冰原、立下汉马功劳的重型越野运输车,我想通过自己一个并不专业的军迷眼光,来解析这款电影中的经典载具,体验它独特的暴力美学


这句标语将同这部电影和这辆车一起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在@娱理对郭帆导演的专访中,他是这样解释电影的艺术风格的:“苏联美学风格是唯一我们能够找到的、跟中国人有情感连接的工业设计,你可以看长安街依然保留了好多钟楼,特别是军事博物馆,典型的,那是一套美学体系,我们对那个东西有情感。”

这段话阐明了《流浪地球》的基本艺术风格,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深刻影响我国的苏联军事重工风格

重型运载车作为贯穿全剧的灵魂载具,外形和功能上必须完美契合这样的设计理念。所幸的是,重工业发达的苏联在重型越野运载车领域深耕已久,设计制造了一系列外形独特、性能强大的运载车辆,给车辆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原型。

为了更好的探究载具的设计风格,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联时期最为著名的重型特种车辆--MAZ系列越野运载车。


明斯克汽车厂的LOGO,完全由直线构成,钢铁般的风格

MAZ是明斯克汽车厂(Minsk Auto Zavod)的缩写,成立于1947年,是苏联重要的军用运载车的生产厂家,其所生产的MAZ系列军用特种牵引/运输车以其优异的性能深受苏联军方的青睐,更因其追求实用性、毫不顾忌美观的霸气外表成为了苏式暴力美学的经典范本。

MAZ生产的军用车辆型号很多,在此就介绍三种影响最为深远、与电影中载具设计相关性明显的型号:MAZ-535/537、MAZ-543、MAZ-7917。

MAZ-535/537

众所周知,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一块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地区,冬天是深深的积雪,夏天是浑浊的泥泞,且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像样的公路没几条,堪称车辆的行驶地狱。而苏联的武装力量需要在这块面积近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快速、大规模的部署,仅仅凭借速度缓慢的履带车辆显然是不够的。

1954年,根据苏联工业部的命令,明斯克汽车厂开始研制具有高度越野能力的重型牵引车,主要用于在路况较差的地区牵引坦克、火炮等重装备,定型编号为MAZ-535。1956年,MAZ-535第一辆原型车开始测试。1958年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MAZ-535正在牵引一辆ZIL-157型卡车通过泥泞的西伯利亚道路

MAZ-535作为苏联的第一种大规模量产的重型越野牵引车,很好的贯彻了苏系机械一贯简单粗暴的实用主义,比如其所采用的D12A-375发动机就是V2系列坦克发动机的衍生型号,技术成熟,马力强大,维修简单,非常适合在恶劣条件下使用。

为了增强车辆的越野能力,该车还运用了很多当时的先进技术,如所有车轮的双叉臂独立悬挂、车轴锁差速器、液压制动、液压助力方向盘、扭矩分配系统等。

另外,出于尽量减少战时减员对车辆使用的影响的考虑,该车甚至取消了离合器踏板和手动换挡杆,以更简单的换挡机构取而代之,提高了车辆的易驾驶性。


极度精简的驾驶舱布局,完全没有任何内饰


设置在车顶的紧急出入口,用于车辆遇险时逃生用,《流浪地球》中的重型运载车也有类似设计

MAZ-535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拖运性能不够强,只能拖运15吨重的装备进行越野机动,对坦克等重装备显得无能为力。

于是明斯克汽车厂继续对该车进行改进,把375马力的发动机换装为525马力的D12A-525发动机,并加强了以车架和悬挂系统为主的整体结构,使车辆的负载能力由7吨增加到了15吨,拖挂负载能力更是由15吨猛增到了65吨(A型为75吨)。改进后的成果就是MAZ-537型。

MAZ-537型车无疑是一款更为成功的设计,因其强大的拖挂负载能力,其被运用在军用和民用的诸多领域。它能拖挂的装备包括战略导弹、飞机、大型油罐、水箱等等。

苏联人的“直男”思维甚至还将喷气机的引擎架在它背上,变成机场用的大功率吹雪机,想想它那惊人的油耗,也只有苏联这种产油大国用的起了。


正在拖挂巨大的潜射弹道导弹的MAZ-537


MAZ537搭载喷气机引擎的跑道吹雪机

MAZ543

“飞毛腿”导弹的名号,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近30年前的那场海湾战争,造就了“爱国者大战飞毛腿”的传奇故事,也使得这款兵器红遍全球。而“飞毛腿”导弹的运载车,就是这款MAZ-543。


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发射阵地,拜MAZ543底盘所带来的超凡机动性所赐,飞毛腿导弹能在联军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突然袭击,令人防不胜防

早在1957年,苏联就在德国V-2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短程战术导弹R-11(北约代号SS-1B,飞毛腿A型),为了提高这种导弹的机动部署能力,急需一种机动性强、运载量大的轮式运载平台。

与牵引车单一的运输任务不同,导弹运载车除了载运导弹以外,还要承担导弹的储存和发射任务。这就意味着车辆在行驶中必须尽量减少车辆的震动,防止车上导弹的精密元件被震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导弹的命中精度。

MAZ-537系列牵引车虽然拖挂性能优秀,但本身载重量还是不够,且在挂上拖车后越野性能下降明显,并不适合作为导弹这种精密武器的运输车。于是在1962年,在MAZ-537的基础上,专用于运载弹道导弹的运载车MAZ-543横空出世。


1965年MAZ-543载着R-17型弹道导弹首次出现在红场阅兵上,吓坏了西方国家

MAZ-543继承了MAZ-537系列牵引车马力强大,越野性能出色的优良血统,同样装备了一台525马力的坦克发动机,同样采用了8X8的全轮独立悬挂系统以及中央胎压调节系统,涉水深度1.3米,可以适应苏联境内所有类型的道路和地形,可以在零下40度到50度的气温范围内正常使用,是一台“全天候、全地形”的军用越野车辆。

因其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整体式越野底盘,载重量提升到了20吨,一些后期型号还可以达到22吨。要知道美国同等级别的M977运载车在越野条件下的载重量只有11吨,从这方面来看,苏联不愧为当年的陆军第一强国。


美国M977式载重越野车,不可否认美国车的确做工更为精致,但就是缺了那种简单粗暴的风格,显得娘炮了不少

为了装载体积巨大的弹道导弹,MAZ-543放弃了平头平脑的驾驶舱,独出心裁的在车头设计了两个独立分割的驾驶舱。这两个前风挡和中间的发动机散热片一起构成了一张凶神恶煞般的前脸,彰显了十足的苏式暴力美学风格,也奠定了今后一系列武器运载车独特的外观识别基础。


自1962年开发成功后,MAZ-543就成了苏联武装力量的大红人,它和其重要改型MAZ-543M成为各种尖端武器的载体,除了各类对地导弹系统,还有S-300/400防空导弹系统,BM-30“龙卷风”远程火箭炮系统,A-222岸防炮系统,“冥河”岸舰导弹系统等等,触角遍及海陆空,可谓风头尽出。


基于MAZ543M底盘的300毫米龙卷风远程火箭炮,MAZ543M取消了车头右侧的驾驶舱,形成了独特的不对称车头布局,个性更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也看中了MAZ-543的优良性能,并于1986年由湖北万山特种车辆厂引进白俄罗斯相关技术,制造出了它的仿制型WS2400。它也是我国第一种全地形越野武器运载车,为人所熟知的大国重器东风-11型弹道导弹,PHL-03型远火,长剑-10型巡航导弹均采用WS2400作为运载底盘。


采用WS2400底盘的明星武器:PHL-03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WS2400虽然大部分技术来自MAZ543M,但发动机和变速箱却采用了德国技术,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MAZ-7917

如果说MAZ-543系列是苏联重型越野车中的经典之作的话,那么MAZ-7917系列可以算的上他们的巅峰之作。这种多达14个车轮的超长底盘是专用于运载著名的“白杨”洲际导弹的。


新闻报道中的常客,“白杨”洲际导弹发射车,俄罗斯核战略基石之一

说起这车的研发初衷,还得从苏联的核威慑战略说起。

苏联的核战略和美国不甚相同,美国倾向于空基和海基的机动核打击方式,把陆基洲际导弹深藏在坚固的核弹发射井里躲避敌方的先制打击。

苏联在空基和海基核力量上比美国的弱不少,并且认为位置固定的核弹发射井极易被敌方首轮摧毁,于是就延续了游击战的老思路,把威力巨大的“白杨”洲际导弹放在机动性强的越野底盘上,一旦碰上紧急事态,就把发射车派出去,藏到广阔的西伯利亚丛林里,出其不意地进行核报复。


演习中的“白杨”导弹,其对发射的要求很低,只要有一块较为平整的空地即可

“白杨”导弹作为苏联第一种大规模机动部署的洲际导弹,其长度达19米,独立遂行任务所必需的储存发射系统更是达到了45吨之重,之前自MAZ-543发展而来的运输载具已不能满足这个庞然大物的运载需求了。于是在80年代中期,明斯克汽车厂造出了MAZ--7917这样一辆怪物车来陪洲际导弹玩耍。


令人放心的宽幅车胎、双叉臂独立悬挂赋予了它优异的越野性能

MAZ--7917是苏联重型越野运载车中的集大成者,其沿袭了前辈们的光荣传统,采用坦克发动机衍生而来的12缸V-58柴油发动机,排气量近40升,功率可达710马力,在满载总重达到100吨的情况下,还能以40公里/小时的速度进行越野机动,在公路上的极速甚至能超过100公里/小时。

因其惊人的18.5米长度,还采用了全轮转向技术,7对轮胎中有6对参与转向,使其转弯半径也只有27米。其他用于增强越野性能的成熟技术更是毋庸赘述。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运载平台,“白杨”洲际导弹才成为俄罗斯手上的一张王牌,每当美俄关系紧张的时候,都能在电视上看见它耀武扬威的身影。


一张著名的“白杨M”导弹发射车照片,使用了更大的MAZ-79221底盘,同样使用了全轮转向技术,前四对轮胎和后四对轮胎转向方向是相反的


一支在公路机动的导弹发射车车队,包括护航的BTR装甲车和其他保障车辆,因美俄关系持续紧张,这样的场景也就屡见不鲜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MAZ-7917还发展出了MAZ-79221这种重要改型,被作为“白杨M”的运载车,同样在俄军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基石作用。

好了,上面说了那么多MAZ系列重型越野运载车的相关资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他们的一些鲜明特征:

在技术层面上,他们都是追求在极端恶劣路况和气候条件下高速机动的产物,负载能力和越野性能在同等级车辆中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联解体前,这种巨无霸级别的载重越野车技术为苏联独家拥有,构成了苏联钢铁洪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外观层面上,他们无疑都是苏式暴力美学的经典代表,由直线和平面构成的巨大车身、纤毫毕露的机械结构、发出巨大轰鸣的大马力发动机……处处显露着战斗民族强悍的处事风格和毫不妥协的刚猛性格。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让我们回到电影中的重型运载车上,你会发现它简直就是这些巨无霸的未来放大加强版。


《流浪地球》中重型运载车的设定图,与电影中的最终版本还是有所区别的(来自《流浪地球》概念设计师之一,Nicolas Vallet的个人网站)

从设定上来看,《流浪地球》中的环境是很恶劣的,地表上低至零下84度的低温,全球地质灾难造成的地形破坏以及封冻的海洋构成的极端环境和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相似度非常高,设定上采用苏式重型越野运载车的形式既是最合乎情理的选择,也能增加观众的代入感。


冰天雪地中的采矿场景,让人不得不想起苏联时代那粗粝的重工业风格

从外观上来看,这辆运输车也的确采用了很多上面提到的那些钢铁怪物的设计元素,如凸出前轮很多的扁平方形驾驶舱,左右不对称的车头设计,巨大的宽幅单轮以及全轮单独悬挂和全轮转向系统。


重型运载车正在转向,根据设定,其轮胎直径已达3米之巨。并且采用了全轮转向系统


这张图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苏式风格的扁平方形驾驶舱和如MAZ543M系列一般左右不对称的车头结构

这辆卡车的尺寸也是非常大的,根据披露的设定资料和电影中的实际表现来看,该车采用了三轴牵引车和四轴挂车的组合,全长达到了39米,其中牵引车长度为16米。牵引车高度约为7米,挂车高度为10米,宽度为9米。

仅牵引车长度就快达到上文所述的MAZ-7917型7轴运载车了,考虑到如此巨大的尺寸还能跑到200公里的时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这张运载车和MAZ-543型运载车的对比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中间是《流浪地球》中运载车的设定图,旁边那个小不点是MAZ-543型飞毛腿导弹运载车(设定图来自《流浪地球》概念设计师之一,Nicolas Vallet的个人网站)

当然,作为一部科幻片,载具的设计还是要体现未来感的,这个主要体现车辆的驾驶舱内部。在影片的设定中,驾驶舱不仅是操纵车辆的地方,也是在野外暂时休息和避难的场所,所以其尺寸非常大,而且配备了完备的生活设施。

在这点上,和上文中的“白杨”导弹发射车的设计理念比较相似,其上也配备有厨房,保障乘员在执勤时的饮食。


充满科幻感的驾驶舱,电影里曾同时容纳10个人之多,也没有感觉到拥挤


车辆驾驶舱设定图,和客机的驾驶舱较为类似,跟狭窄简陋的苏式载重车驾驶舱比起来,这简直是天堂

结语

给予《流浪地球》的赞美之词已经很多了,正是其打造的一个个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技术细节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票房神话。我也衷心希望中国的游戏产业也能出现一部《流浪地球》式的作品,用心做好每个细节,促进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

Nicolas Vallet个人主页链接:http://www.utopieselect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