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孤岛上眺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要说起最为出名的桌面战棋游戏,那么由英国Game Workshop所创立的战锤系列则当仁不让。经过了接近30多年的发展与维护,拥有丰富的背景与设定,该系列自身体系与规则已然足够完善到呈现出一个庞大的战锤宇宙。而在这个巨大体系下,也衍生了许多其他独立桌游,而“太空战舰”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在桌游界可以称得上是风光无限,不过GW也知道单一的展示途径不能进一步扩展系列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其他领域进行开拓才是上策。但早期Game Workshop的态度还是趋于保守,他们将作品的游戏改编权转交给了THQ,诞生了诸如《战争黎明》《星际战士》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伴随着2012年THQ的倒闭,GW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事实,于是它们更为全面地开始铺张了改编权的范围。
结果就是,我们在近年来看见了更多由不同开发商主导的战锤作品,而它们的游戏类型和风格也各异,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诸如操控战舰的《哥特舰队:阿玛达》、统筹大军的全战作品《战锤:全面战争》,以及第三人称射击、主打多人战场的《战锤40K:永恒远征》等等,虽然数量和类型都更为丰富,但如今的质量却参差不齐。而早在2013年就已公布,但期间历经了多次跳票,主打多人合作的《太空战舰:死亡之翼》也终于在年底姗姗来迟与我们见面,那么这部作品能否为“战锤FPS”这一尚且未开垦的领域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呢?
早年的THQ旗下的《战锤40K:星际战士》也在射击领域有所涉猎
绝命“异次元”
《太空战舰:死亡之翼》的制作组Streum On Studios只是个十几人规模的小团队,而不少类似小工作室出产的游戏由于经验和人手的不足等情况,通常在较为烧钱的画面环节都会有意的“偷工减料”。然而,本作不管是在对环境与气氛的塑造,还是场景的搭建上,最终的成果却出人意料的出色。游戏中有着许多标志性的黑暗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与祭坛等;而在这些遗迹间还潜藏着不少宗教式的雕纹与物件,烘托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细节还原的十分到位;而由诸多金属通道、蒸汽管线与和机械车间所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环境则表现出了一种彻骨的凛冽感。在虚幻4引擎粒子效果的加持下,空中浮动的细微尘埃都被摇曳的光影所显现出来,加上随处可见的血肉残片与碎裂的肢体,无时无刻地提醒着玩家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惨烈战斗。
可以说《太空战舰:死亡之翼》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看似空旷无人却又危机四伏的太空环境,气氛渲染颇有第一人称《死亡空间》的感觉。而游戏实际战斗时的视觉表现也丝毫不落下风,每场遭遇战都伴随着炽热的枪焰,潮水般的敌人与血肉碎块,以及子弹在管道间摩擦的火花,一齐交织出是带有“混乱之美”的血腥盛宴。
太空舰船中黑暗阴森的环境被表现的十分到位
与出色的气氛渲染以及场景搭建相比,本作程序方面的运行效率与BUG倒意料之中地犯了和其他“小作坊”一样的毛病。游戏运行时,帧数波动现象十分频繁,并且在主界面和一些关卡间里也会随机出现各种崩溃、卡顿、以及跳出的现象,非常影响体验——很多时候想要完成一盘酣畅淋漓的屠杀,需要一点运气要素。
激烈的战斗场面极具观赏力,但也很容易跳出,囧
由于本作基本没有任何背景音乐,因此而音效表现则为重头,不过在这方面《太空战舰》却显得有些“奇怪”。游戏中,行走在封闭空间与各种金属管道时的脚步声十分拟真,而环境中的齿轮咯吱,管线溢出的蒸汽呼哧等细微音效表现也可圈可点;然而本作在更容易被人关注到的部分栽了跟头,比如本该铿锵有力的动力拳和武器打击声,却像是在打沙袋一般,沉闷而无力。这种“捡了芝麻丢西瓜”本末倒置的音效制作着实令人有些难以理解。
下达指令的轮盘
险象环生,杀出重围
本作标题中的“太空战舰”实则代指在各种亚空间失踪的大型舰船残骸,而这些失联的战舰中一般也会隐藏一些强大的遗物或是不想被人所知的黑暗秘密,然而不速之客早已捷足先登。泰伦虫族——这些舰船中的敌人被称为Gene Stealer(基因盗取者),玩家之间俗称“基贼”。它们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以及同化宿主基因并增强自己的特性,游戏中也会出现许多不同世代的纯种和混种基贼,其能力与武器从普通的火器,再到腐蚀性酸液和电击基贼,而隐形潜伏在黑暗中伺机而出的攻击者很容易打个玩家措手不及,棘手的强力高阶巢主也需我们绞尽脑汁来消灭。
虽然主角小队并非等闲之辈,但是面对如同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基贼,没有足够的配合与针对性的策划也很难全身而退,要知道它们的利爪是可以轻易地撕裂你的终结者装甲。玩家必须要在有限的空间中与敌人周旋,背靠背互相掩护,抵御来袭的基贼们并获取经验,升级对应的强力技能来应付下一波敌人。不过由于战斗场景较小加之频繁的战斗,即便怪物种类较为丰富,还是难以掩盖游戏的重复感。另一方面,在联机Coop模式下是不会保留技能的,这也就意味着每一章节开头你的人物都是“白板状态”,需要重新升级。也许制作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每一盘游戏都变得刺激紧张,不过长此以往恐怕只会起到反作用,消磨玩家的热情。
游戏升级界面,但是每次重新开始都不会保留技能点。
骁勇善战,以一敌百的死亡之翼
既然是执行如此危险又重要的任务,那么自然得行家来。本作的主角,第一战团黑暗天使麾下的精英小队——死亡之翼,各个都身着厚实的终结者装甲,装备着强大的火力武器。游戏一共有5种职业可供选择:勇猛无畏、使用闪电爪与动力锤等近身兵器的突击兵,拥有强大灵能的智库,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药剂师,提供巨型火力压制的重武器专家,以及在后方提供防护能力的支援兵。
身着终结者装甲的智库,玩家可以看到武器详细数据
此外,终结者装甲可以装备各种我们耳熟能详的武器,诸如突击炮和暴风爆矢弹等。玩家可以在机械教的装备库自定义这些武器,一手拿着链锯一手拿着暴风爆弹横行无阻的感觉的确非常独特。不过比起强大的火力系统来说,终结者装甲的机动性就没那么优越了,在狭小的空间内发生战斗很容易被逼进死路。这时就需要我们善加利用战术地图来观测周遭环境,选择最适合的路线,顺带扫描出环境里的潜藏要素为你所用——比如玩家可以黑进炮塔占为己所用或是让其瘫痪。而这些战术的应用同样也体现在了队友身上,在单人模式中玩家只能扮演智库,但可以给队友下达指令,让他们跟随/掩护/医疗你。不过很多时候AI队友对这些指令的反应有些迟钝,经常慢半拍,而且他们似乎并不懂得如何躲避和格挡来自敌人的攻击。因此在单人高难度下,这些队友很有可能会成为不得不带的累赘,相比之下COOP模式下的玩家队友就要省心许多。
官方SOLO战斗演示:
发育不良的“奇才”
虽然游戏界由于资金不足或是工期紧缺而匆忙上市的作品并不少,“虎头蛇尾”甚至成为了如今业界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像《太空战舰:死亡之翼》这样在每个组成部分都会给你一种有头没尾感觉的游戏还真不多。游戏的地图设计四通八达,错综复杂,却没有足够明显的引导与提示,身穿顶尖装备的死亡之翼小队们甚至不能通过一个一米大小缺口,非得在迷宫似的地图中另辟蹊径;游戏中的遗物、细节,文学知识都看得出制作组倾注了很多心血来布置,背景环境里的机械教、哨兵和死去的星际士兵摆放都十分考究,但主题剧情却苍白无力,大部分时候都是通过关卡开始前连长贝利亚平淡无奇的叙述下来了解;战斗层面融入了足够多的策略机制与丰富的装备选择,但UI和载入却简陋的像是业余人员随手糊弄出的产物,这种不协调感贯穿了游戏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时好时坏的游戏体验是“割裂的”。
本作描述剧情的简报界面十分简陋
总结
所以说,《太空战舰:死亡之翼》终究还是“战锤40K”宇宙背景里另一次略带探索的尝试,它看起来有点像是一个偏科的“奇才”。本作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令人难忘:极其出色的氛围与场景设计,将太空中的孤独、死寂与无处不在的威胁感渲染地淋漓尽致;穿着终结者装甲,在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战斗也带来了与之前战锤系列截然不同的体验;而游戏中潜藏的许多学识和细节也绝对让战锤粉丝倍感亲切,某种程度上看,本作确实传达出了非常强的奶粉作气息。
但同时,不稳定的运行效率,诸多BUG与缺乏人性化的设计,以及许多系统设计上的不足都让其半成品性质暴露无遗。如果刨去战锤这一题材的光环加成,以一款普通的射击和合作游戏来评判的话,本作的游戏性部分还是有着很多硬伤,更何况市面上已经有如此多同样强调合作元素的游戏,诸如《杀戮间2》《收获日2》,甚至是同胞《战锤:末日鼠疫》,而它们明显拥有更高的完成度和相对扎实的素质。相比之下,《太空战舰:死亡之翼》对非战锤粉玩家的吸引力,明显有些捉襟见肘(包括并不便宜的价格)。
战锤游戏的质量担当还得看明年这位老大哥了
纵使整个战锤40K的背景如此宏大,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与题材可供改编,但我们还是希望GW在授予相应改编权时,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不要像早期那样遮遮掩掩错失抢占市场的良机,也不要像现在这样“清仓大甩卖式”的狂轰乱炸。重量不重质的开发策略并非持久之策,也许在看到战锤系列在各个游戏类型上开花结果、发光发热之前,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得走吧。
欢迎参加——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当金牌作者,开网易专栏,领丰厚稿费,得专属周边! 详情请看这里
更多爱玩网的独家评测,欢迎下载 爱玩APP 并关注“精选”中的“游戏评测”栏目。